比亚迪海豚(纯电,2023 款)
特斯拉 Model 3(纯电,2023 款)
广汽埃安 AION Y(纯电,2023 款)
小鹏 P5(纯电,2023 款)
大众 ID.3(纯电,2023 款)
蔚来 ET5(纯电,2023 款)
理想 L7(插混,2023 款)
吉利几何 C(纯电,2023 款)
奇瑞无界 Pro(纯电,2023 款)
荣威 Ei5(纯电,2023 款)
特斯拉 Model 3:表现,10%-80% 仅需 28 分钟,峰值功率达 58kW(接近桩体额定功率 60kW),且功率稳定在 50kW 以上的时间长达 20 分钟。其 BMS 系统与充电桩的通信响应速度快,插入后 3 秒内即启动电流输出,80% 前未出现明显功率波动。
小鹏 P5:10%-80% 耗时 32 分钟,峰值功率 55kW,在 20%-70% 区间保持 45kW 以上功率,后期降功率过程平缓,未出现骤降。其搭载的 “X-HP 智能热管理系统” 能快速将电池温度稳定在 35℃,为高功率输出创造条件。
比亚迪海豚:10%-80% 耗时 38 分钟,峰值功率 48kW,在 30%-60% 区间功率稳定,但受限于电池容量较小(44.9kWh),后期(70% 后)降功率较明显。其刀片电池的热稳定性在测试中表现,全程温度波动≤3℃。
广汽埃安 AION Y:耗时 42 分钟,峰值功率 52kW,但在 50% 电量时出现一次短暂功率骤降(从 50kW 降至 30kW,持续 1 分钟后恢复),推测为 BMS 与充电桩的通信偶发延迟。
蔚来 ET5:耗时 45 分钟,峰值功率 50kW,功率曲线呈 “阶梯式下降”,每 10% 电量下降约 5kW,规律性强,未出现异常波动。其换电技术积累的电池管理经验,在快充适配中体现为稳定的功率控制。
大众 ID.3:耗时 55 分钟,峰值功率仅 40kW,且在 20%-30% 区间出现两次功率波动(±10kW)。分析其通信协议发现,ID.3 对充电桩的电压精度要求(允许偏差 ±2%,其他车型多为 ±5%),当桩体输出电压波动超过 1.5% 时,会主动降功率保护。
吉利几何 C:耗时 58 分钟,峰值功率 45kW,但持续时间短(仅 5 分钟),多数时段维持在 30-35kW,推测其电池热管理系统与快充桩的协同性不足,无法长期承受高功率输入。
奇瑞无界 Pro:表现差,10%-80% 耗时 72 分钟,峰值功率仅 25kW,且多次出现断充(共 3 次,每次持续 2-3 分钟)。其小容量电池(38kWh)的 BMS 系统对大电流耐受阈值较低,当电流超过 80A 时即触发保护,与 60kW 桩体的匹配度明显不足。
荣威 Ei5:耗时 68 分钟,峰值功率 35kW,功率曲线呈 “锯齿状波动”,平均每 3 分钟出现一次 5-10kW 的功率变化,通信协议兼容性问题。
奇瑞无界 Pro和荣威 Ei5出现多次断充,通过监测桩体与车辆的通信报文发现,断充前均出现 “报文校验失败”—— 车辆 BMS 发送的电池状态数据(如 SOC、温度)与桩体预期格式不符,导致桩体触发 “通信超时保护”。这类问题多因车企未严格遵循国标协议,或桩体固件版本未兼容部分新车型的加密算法。
对比测试显示,将充电桩固件升级至 2023 年新版本后,荣威 Ei5 的断充次数从 3 次减少至 1 次,说明固件更新能有效改善兼容性。
大众 ID.3的功率波动与电压敏感度相关,当桩体输出电压从 650V 短暂降至 630V(波动 3%)时,车辆立即将功率从 40kW 降至 25kW,而其他车型在此波动范围内均能保持稳定。这种 “过度保护” 虽提升安全性,但牺牲了充电效率。
广汽埃安 AION Y的单次骤降则与电池温度梯度有关,测试发现其电池组某区域温度超过 40℃时,BMS 会强制降功率至 30kW,待温度均衡后恢复,反映出其热管理系统的响应逻辑偏保守。
特斯拉 Model 3和蔚来 ET5的电池温度始终控制在 30℃-38℃,且各单体电池温差≤2℃,得益于其液冷系统的精准控温能力,为高功率持续输出提供了基础。
吉利几何 C的电池温度达 45℃,且温差超过 5℃,导致 BMS 不得不提前降功率,这也是其充电速度偏慢的重要原因。
特斯拉 Model 3和蔚来 ET5的充电枪接口采用 “锥形导向设计”,插入时无需刻意对准,盲插成功率 100%,且接口内部的防尘盖与充电桩的触发机构联动顺畅,无卡滞。
大众 ID.3的接口则偏紧,插入需施加较大力气(约 20N,其他车型多为 10-15N),且多次插拔后出现接口磨损痕迹,长期使用可能影响接触稳定性。
国产车型中,比亚迪、小鹏、广汽埃安均采用 “国标 GB/T 27930-2015 协议 + 扩展指令”,与测试桩体的通信成功率 100%,未出现握手失败。
合资车型中,大众 ID.3采用 “国标基础协议 + 德系私有加密算法”,在与部分国产充电桩通信时,需额外交换加密证书,导致首次启动时间比国产车型长 5-8 秒,且在信号干扰时易出现协议解析错误。
品牌如特斯拉虽遵循国标,但通过 “动态协议适配” 技术,能自动识别充电桩的功率范围并调整自身请求参数,兼容性表现优于部分合资车型。
充电速度:10%-80% 耗时 50 分钟,峰值功率 30kW(受限于其 1.5L 增程器配套的电池组设计,接受功率较低)。
适配特点:充电过程中多次出现 “功率脉冲”(功率在 10-30kW 之间周期性波动,周期约 2 分钟),这是其 BMS 为保护小容量电池(40.9kWh)采取的主动均衡策略,属于正常现象。
兼容性问题:与测试桩体的 “预约充电” 功能适配失败,无法通过桩体设置充电时间,需依赖车载系统操作,反映出插混车型在快充功能优先级上的设计差异。
特斯拉 Model 3
小鹏 P5
比亚迪海豚
蔚来 ET5
广汽埃安 AION Y
大众 ID.3
理想 L7(插混)
吉利几何 C
荣威 Ei5
奇瑞无界 Pro
优先选择搭载 “智能热管理系统 + 国标扩展协议” 的车型,如特斯拉、小鹏、比亚迪,兼容性适配经验更丰富。
小众品牌或新上市车型,建议提前通过 4S 店确认与主流壁挂式快充桩的适配记录,避免踩坑。
插混车型用户若频繁使用快充,需关注其电池接受功率(建议≥30kW),避免 “快充不快”。
优先选择支持 “动态功率调节”“多协议兼容” 的壁挂式快充桩,如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品牌,其固件更新及时,能适配新上市车型。
安装后建议进行 “10%-80% 完整充电测试”,记录功率曲线,若出现频繁波动或断充,联系厂家更新桩体固件。
北方用户可选择带 “电池预热联动” 功能的充电桩,能通过车辆 BMS 提前启动预热,改善低温兼容性。